近日,《中国轮胎轮辋气门嘴标准年鉴》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二届一次工作会议在海南博鳌召开。此次会议召开的目的,在于试图破解我国轮胎行业标准出台滞后与企业产品推出迅速之间的矛盾这一难题。
轮胎行业标准制修严重滞后
“越好的轮胎越难通过标准检测。”在此次会议上,与会的20余家企业不约而同地提出这一困扰轮胎行业已久的问题。“这种怪现象,是我国轮胎行业标准制定与企业产品开发相比相对滞后的显著表现之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三处高级工程师王玢立对记者说,轮胎行业标准制定和修改的滞后,已经严重地制约着国内轮胎企业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通不过检测的轮胎往往分为两大类,要么是质量差的产品,要么是技术含量特别高的产品。后者往往是由于技术太先进,在国标目录中找不到同类标准,检测单位无依据可循,所以一般没办法通过检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轻处处长田昭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的制定存在很多问题,如安全、环保的标准都面临缺失。而且,标准修订的周期比较长,通常在两年以上。这导致目前标龄5年以上的标准占了50%以上,甚至标龄在10年、20年以上的标准仍然存在。
据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克先介绍,通常所称的标准滞后,主要是指产品规格种类方面的滞后。我国现有轮胎、轮辋、气门嘴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92 项,其中国家标准 83 项,行业标准 9 项。在这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强制性国家标准 19 项,推荐性国家标准 74 项,强制性行业标准 4 项,推荐性行业标准 5 项。这与欧美等国的轮胎行业标准项目相差甚远。
标准滞后还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后果:绝大多数高级轮胎产品很难给国内整车企业现有的车型配套。轮胎企业要想将其产品打入市场,便只有“智取华山”一条路——出口海外。“好产品研发出来都没办法给国内整车配套,一条也没有人要,不出口怎么办呢?”一家企业负责人的口气中透着万般无奈。
体制问题、缺少技术
是制约标准化的两大瓶颈
对于中国轮胎行业标准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分析认为,中国轮胎行业标准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中国在体制方面还不能够适应行业标准的发展。国家机构在制定标准时,没有考虑到轮胎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轮胎行业在产品设计研发以及销售方面的发展。
“事实上,按照国外的经验,国家主要是在安全性能等方面加以强制性的认证,而有关产品规格的认证标准都是参照企业制定的行业标准,这才符合市场的发展。”王克先强调,轮胎标准化工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脱离市场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标准,是没有生命力的标准,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
与会的专家还指出,制约中国轮胎行业标准化发展的另一大原因是缺乏核心技术,这使得中国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只能跟踪追赶和被动适应。这种情况带来的最为突出的不良后果是,中国轮胎行业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中国的载重胎依据的是美国和日本标准,而轿车胎依据的则是欧洲标准。
山东玲珑橡胶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少梅对此表示十分担忧:“我国轮胎行业标准主要还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业标准,企业多数是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设计生产。虽然拿来比较容易,但是这可能导致我们的水平总是上不来,总是跟在人家后面跑,而且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标准年鉴是国家标准化制定的有力补充
与会专家表示,《中国轮胎轮辋气门嘴标准年鉴》的产生,是对标准制定的一种探索,也是对国家标准的一种有力补充。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标准制定周期长与企业发展速度快之间存在的矛盾。田昭莹处长认为,标准年鉴应成为国家标准化制定的孵化器,这与国外轮胎行业标准制定的发展轨迹相同。目前,我国不管是强制性标准还是推荐性标准,都由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这与国外的标准制定过程有很大不同。据陈少梅介绍,欧洲、美国的企业是行业标准制定的主角,他们制定的行业标准(年鉴的形式)的效力,要比中国行业年鉴的效力大得多。这种形式较好解决了如果企业生产研发出来的新产品不在国标目录里就很难推向市场的问题。
据悉,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轮胎标准化工作组织分别是美国轮胎轮辋协会、欧洲轮胎轮辋技术组织 和日本机动车辆轮胎制造者协会,他们制定的标准都国际上有影响力和有一定权威的标准。
“我国很多企业现在对年鉴的地位还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年鉴的指导性还需要不断得到落实。同时,制定年鉴的企业还应该将轮胎行业的现状向国家的相关机构讲清楚,这样可以避免国家机构在制定政策时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王玢立说。
据介绍,尽管允许行业组织编制年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年鉴要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国外的认可还需时日。专家认为,明确年鉴的法律地位是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