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给刘双桂编写的《至高秘密:标准转型与标准运作》一书所写的序
现在大家都在讲挑战。中国标准化同中国的其他领域一样面临挑战。这种挑战,有的来自WTO,有的来自科技进步,归根结底来自市场竞争。
计划经济年代诞生的中国标准化,它的宗旨不是服务于市场,更不是竞争。国家给它的定位是对经济实行计划管理的工具。
20多年改革的积累,以及加入WTO,都证明中国经济实现了大转折。这个大转折推动着中国所有领域包括人的价值观都在发生变革,不仅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
标准化的出发点在变。企业的经营已无一例外地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他们要求有竞争力的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连国际标准也撕去它那文质彬彬的面纱,同国际贸易挂上了钩,为国际市场竞争服务,这个变化来得太快了。
这种变化带有全球性和根本性。这种变化的结果有可能引起标准化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一位外国学者在纪念世界标准日发表的论文中写到:“世界标准化的进程,经过长期稳定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起,它的各方面再次进入变动时期。”现在可以说我们大家都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变动,例如:
1.从前的标准,无论是企业标准,国家标准还是国际标准,大都是那些距离市场较远的技术专家的事,标准是在专家的圈子里产生的。专家们只对技术本身负责,至于时间长短、是否为市场竞争所急需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他们是不大重视的,而企业对这些标准也并不关心。现在企业不仅关心起来了,而且有力争成为制标主体的趋势。2003年7月17日由中国IT五巨头发起成立“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化工作组”开始制定行业的“中国标准”,便是一个信号,一次向传统管理模式的挑战。
2.标准本应是平等协商兼顾各方利益的协调产物,现今的标准,连国际标准也越来越表现为强者意志的体现,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早已如此(本书中列举了这方面的大量事例)。这种情况,使我们连标准的基本属性现在也难以给出定义了。
3.从前的标准化宣传普及是民间标准化机构在尽的义务,政府较少参与;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重视了,有的还着急了,远的有美国政府颁布的合作研究法令、WTO/TBT协定和欧共体的新方法指令,近的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国家的政府几乎在同一时间里大张旗鼓地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这是人类标准化史上从未有过的政府行为。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信号,它表明各国政府关注的经济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标准之争,越是新科技发展的前沿地带,越是关系国家重大经济利益的事项越是如此,这大概就是这些国家的政府焦急的根本原因。
4.以往的制标机构是经过授权的,制标人员须具备一定资格,制标程序是传统的、正规的。现在,这种传统格局不断被打破。论坛(为实现特定领域标准化,任意形成的标准化组织)、合作体(是一种特定方式的企业制标联合)标准以及形形色色的事实上的标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他们嫌那种正规团体制定的标准不顶用,不能正确反映市场需求;那种正规方式来得太慢,跟不上市场变化的快节奏。他们恨不得制定隔夜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竞争优势。这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有成为主要的制标方式的趋势,无疑这也是向传统标准化模式的挑战。
5.由于市场竞争的广泛性、不确定性和残酷性,企业界不再像以往那样对标准漫不经心,开始对与市场竞争关系密切的标准提出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制定什么样的标准,为谁制定标准,由谁制定标准,如何制定标准,何时制定标准,什么样的标准,标准起什么作用,标准有没有负面作用,标准会不会阻碍技术进步、妨碍创造性,等等。从前那种惯常的标准化理念和思维方式,今天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受市场经济法则的检验,一场深刻的变革迟早就要到来。
面对如此迅猛的时代变革,标准化到了发生跳跃的时候了。每当这样的时刻到来之际,都会催生出如林的学派和出众的人才。本书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搜寻了高科技领域里标准化的最新动向,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新课题。作者并不是专业标准化工作者,更不是什么老标准。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思维逻辑中没有任何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大胆而明确地揭示着客观现象背后的本质,这可能就是“旁观者清”的原因吧。由于他还没有受过“正规”的标准化培训,所以,他的观点、理论乃至所用术语可能都还不合时宜,但是,我认为这些方面对他不必苛求,可以允许非标准有一席之地,否则还淡什么百家争鸣!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广大读者,是因为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透析了至今鲜为人知的标准化现象,尤其是关系到国家重大经济利益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动向,而这些方而恰恰是国家标准化决策丝毫不可忽略的重点。此外还要提及的是作者现在还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子,他对标准化的追求,他对前人知识的领会和发挥,他在理论上的勇气都令我敬畏。由此想到,我们全国的标准化工作者如果都以这种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刻研讨新形势和标准化的创新改革,我们的标准化事业必定也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那样令世人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