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国北京信息技术标准国际论坛” 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IT专业人士协会承办。
论坛旨在探讨技术标准联盟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研讨行业联盟推动产业发展的“成功之道”,提出政府在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中的定位和措施建议,推动信息技术标准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更好地推进北京市技术标准试点工作。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企业、行业组织和跨国公司300余人出席了论坛。
来自闪联标准、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标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为代表的国内技术标准联盟的代表分别就“行业联盟—标准引领产业新发展”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并就技术标准联盟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行业联盟推动产业发展的成功之道、政府在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中的定位及措施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面临国外信息技术专利与标准的层层围逼,中国产业界正在酝酿进行一场标准革命……
审势——中国技术标准正值四面楚歌
即使刻意将耳朵捂住,也能感受到当今世界信息化、全球化的脚步声;即使刻意将眼睛遮住,也无法回避现实存在的不断加大的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普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原本为了促进技术革新的专利和标准却正在成为发达国家谋取超额利润、制约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的工具,这种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深思。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例如由于必须向国外厂家支付每台约10美元左右专利费而无利可图,我国许多DVD生产厂停止了生产甚至倒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技术标准是一种与产品或服务相关并得到大多数生产商和用户承认的技术规范。专利是有权机关授予发明人在授予国境内一定时期的垄断权,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明人对该发明创造享有专有权,他人未经其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因此,以前国外各种组织和协会在制定技术标准时,都竭力将专利技术排除在外,以利于标准的推广。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姚娉介绍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技术雄厚的企业(或企业联盟)运用专利战略在各个国家“跑马圈地”,形成专利包围圈;然后,通过各种市场手段努力把自己的专利和技术规范上升为行业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一旦包含专利的技术方案写入了行业标准乃至国际标准,这些企业(或企业联盟)就赢得了进入市场的主动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写入标准的专利还会越来越多,有时候,一项产品技术标准就包含很多专利,几乎涵盖了该产品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他企业要想绕开它们非常艰难(例如,惠普打印机墨盒的技术标准中就有400多项专利)。这时候,这些企业(企业联盟)就会开始向其他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收取专利使用许可费,增加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对市场的控制。目前,这种手法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维护自身利益,打击竞争对手的重要武器。
产业界对此感受则更深,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工作组秘书长黄铁军表示,1999年之前我国知识产权局接收的高新技术领域专利申请中,来自国外的占四分之三,2001年这一比例提高到90%。相比之下,2002年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核准的38万多项专利中,来自我国大陆的不足百分之一。
全球范围内,占世界人口1/4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97%的专利。为了保护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利益,发达国家将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我国企业发动的专利战将越来越多,规模将越来越大。黄铁军认为,外商对我国专利战的主要目标并不是收取权利金,更不是收取合理的权利金,而是迫使我国企业沦落为没有自主品牌、自主技术的廉价“代工商”,自己则稳居利润丰厚的产业链的上游(专利战略)和下游(品牌战略)。
当前我国在全球市场上提供的主要是劳动密集高、资源消耗高、附加值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这种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此,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杜占元在本次论坛上表示,实现我国科技发展,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提升我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继承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就成为我们必然的战略选择。而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指导产业化阶段重要支撑,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不可获缺的要素,它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谋求技术标准的“突出重围”无疑将成为企业和政府考虑的重中之重。
筹谋——首都经验助力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制定
政府在标准的制定方面无疑占主导地位,对于我国实施标准突围发挥关键作用。杜占元司长在这次信息技术标准国际论坛上介绍说,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科技部率先提出了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科技发展战略,并将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列入我国十五科技的重大专项,投资近两亿元人民币,由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共同组织实施。专项同时选择了19个重点城市和22个重大重要企业,积极开展了技术标准的试点和示范工作。
截至目前,北京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确有地方特色的技术标准,并积极推荐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成为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其独具特色的北京模式受到了论坛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北京市范伯元副市长在本次论坛介绍道,北京市政府以“科技奥运”为契机,围绕“农产品安全生产销售全过程管理标准体系”、“城市导向标识”、“北京市智能交通”、“现代服务业标准”等四大试点项目,组织开展了各项技术标准试点工作。现在试点工作整体进展顺利,部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此外,北京在信息技术方面至少有六个标准体系的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具备产业化的基础:一是高清碟机标准成为国家推荐标准,并已经小批量投入市场;二是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标准,已经完成外场测试,初步完成了产业链的构建;三是高清晰度电视标准,已经在部分省市的电视网中得到运用;四是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即闪联标准,已经有几十个信息企业和家电企业加盟,成为该领域最有影响的三个标准之一;五是基于开放标准的长风基础软件联盟成立,通过在开放条件下构建软件标准体系,推出了一批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六是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AVS),已经成功流片,标志着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将第一次拥有“中国芯”。这六大自主标准代表了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最新成就,是北京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成果。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刘振刚表示,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从“重视围绕标准开展技术研发、重视由技术标准所形成的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与推进、重视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推动企业采用先进标准”等几个方面贯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结果。
他认为,推进标准战略的实施必须正确处理好先进标准的采用与自主标准研发的关系、标准的适用性与技术领先性的关系、在技术标准工作中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以及在技术标准形成过程中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关系。姚娉在论坛上表示,正在起草的《北京市标准化管理办法》已经完成了第9稿,准备提交市政府法制部门,以通过完善的政策为信息产业发展以及行业技术联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姚娉同时呼吁建立技术标准的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信息系统收集国外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材料,及时跟踪、发布国外技术标准的最新动态,向企业及时传递有关信息。
结合北京等技术标准地方试点的经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房庆带领科研人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得出了《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在2010年前,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我国技术标准的整体技术水平跟上国际水平;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达到相互融合的程度。2020年前部分重要领域的技术标准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制定国际标准重点突破的局面。为此,将通过采取以下几项关键措施达到预定的目标: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化法律法规,二是改革完善标准化管理运行机制,三是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四是建立新兴科学合理的国家标准体系,五是逐步建立一体化的研发机制,六是建立满足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运行体系,七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服务,八是加强政府财政对关键领域和产业技术标准研制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