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中国国家乳制品标准化中心主任王芸处得到消息,中国奶片行业标准制定计划已经立项,并且获得国家批准,有望在年内出台。
国家乳制品标准化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王芸透露对于奶片行业的标准制定问题,中心一直都很关注,此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之中。
鲜奶配料 众说纷纭 据调查,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奶片包装盒上主要配料一栏经常写着:奶粉、鲜牛奶、异麦芽低聚糖。那么,奶片的配料中是否真的含有鲜奶?奶片的营养价值是否等同于鲜牛奶? 有关专家认为,奶片是采用经过加工后的奶粉作为原料,在脱水工艺下加入某些凝固剂加工而成,那么根据干奶片的生产流程,即使是鲜奶要做成干奶片也要先做成奶粉,所以干奶片的成分有鲜奶本身是不可能的。 在经过二次工艺加工后,食用者从奶片中已经无法享受到真正新鲜牛奶的风味和质地。而且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还会破坏其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彻底改变了乳清蛋白。同时,一些添加剂也可能造成营养物质的破坏,奶片的营养价值就很难等同于鲜奶。 就配料中标注“鲜牛奶”是否准确这个问题,国家乳制品标准化中心主任王芸认为,奶片是鲜牛奶经过喷干程序,变成奶粉后压制成的。因为奶片和液态奶不一样,它的成品是粉状的而不是液态的,不能从它的形态直接看出原料。因为其最初的原料是含有鲜牛奶的,所以在包装上的配料中标明鲜奶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奶片生产企业并没有用鲜牛奶直接生产制作,而是用奶粉加工的,那么在配料一栏中注明“鲜牛奶”是否合适。王芸认为因为奶粉也是经过对鲜奶进行高温喷雾干燥制成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可以成立的。
奶片市场 一波三折 2000年,名不见经传的陕西省关山乳业总经理李晓林成功地研发了“瑞芙”牌干吃奶片,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有关专利,业内人士认为干吃奶片将会改变中国奶业市场的传统消费形态,并成为中国奶业的新增长点。
奶片产品具有的便携性和良好的口感,使得不少消费者把奶片作为牛奶的替代品,至少是部分替代品。
就在液态奶市场弹尽粮绝、利润降至底线之时,奶片市场形势看好。进入2004年开春,国内乳业刮起了一股“奶片风”。大小乳品生产企业纷纷建厂上奶片生产线,参与到这场细分市场的争夺战中。 这些企业有传统的乳业巨头,如伊利、蒙牛等,也有一些在这场战争中抢得先机的新兴奶片生产企业,如奶中奶等,当然还有其他跟风而上的乳品生产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角逐2004年奶片市场的企业,不下1000家。2004年5月11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则报道,披露了在我国奶片主产区内蒙古呼和浩特,部分某些奶片生产企业的生产卫生状况恶劣,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原料掺杂使假,广告误导消费者,这无疑是对整个奶片行业的当头棒喝。随后众多媒体接二连三地揭露报道,让消费者心有余悸,奶片市场遭遇寒冬。 进入6月份,整个奶片销量下滑了50%以上,这个境况对于大小乳企都无一幸免;同时有50%的以上的奶片企业退出市场。包括此前打算上奶片的三鹿集团也谨慎地放慢了脚步,并把奶片生产线引进的地点由总公司改成了在广东的分公司。据完达山营销公司的相关人员称,完达山也在2004年底停止了奶片产品的生产。 随着奶片市场大洗牌的完成,目前奶片行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低潮阶段,产品由于本身具有的特点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欢迎认可,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而且在历经了一系列的市场整改考验之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主要都是一些大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可以让消费者放心的。 在北京几家大型超市的奶片柜台中仅能看到了伊利和蒙牛这两家“巨头”的奶片产品。据销售人员介绍,现在消费者在选购奶片时比较注意产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的信誉,“他们大都会选购比较有名的奶片产品”。
行业标准 亟须出台 据业内关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的奶片产品之所以会出现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状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只有各企业的企业标准。 根据《标准化法》第四条规定:新产品批量生产前,凡没有相应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制定产品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制约,企业在制定各自的企业标准时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大企业为了企业的信誉和发展会制定相对严格的标准,小企业的生产就难以控制,标准的缺失导致行业的准入门槛过低,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也试水奶片市场,市场混乱在所难免。“过去奶片生产的门槛太低了,这是造成市场混乱的一个原因。”不少大企业纷纷呼吁抬高从业门槛。如果奶片行业标准能在今年出台实施,那么奶片行业无章可循的状况将由此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