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现代贸易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当今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标准已成为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会转化制定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为了改变中国在国际标准化中的弱势地位,打破发达国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垄断,将我国的优势技术转化制定成国际标准已成为我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谋求在我国优势技术国际标准研制方面取得突破。为此,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在技术专项中设立了《我国优势技术国际标准研究制定》课题,并提出到2005年未完成8~12项国际标准制定的目标。
目前我国国际标准研制课题已取得的成果包括:提交了13项国际标准的CD稿、DIS稿、FDIS稿;取得了20项专利(其中在国外申请的专利为8项);开发出了2个检测方法和1个产品数据字典数据演示系统;撰写发表了10篇论文、10篇会议总结报告;起草了一些新项目的国际标准提案和国家标准提案。
2005年课题验收时,预期会产生13项正式国际标准、l个动态型国际标准的新版本、多个电工类国际标准的中文版、3个或多个国际标准技术报告(TR)、l个战略研究报告以及一些论文、专利、试验和检测方法、国际会议总结等文档,实现预定完成8~12项国际标准的目标。此外,通过国际标准研制课题的带动,不仅将促进我国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优势技术转化成为了国际标准,使得由我国提出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有了一个较大飞跃,而且将锻炼培养出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型标准化人才。
国际标准研制课题的实施经验表明:将我国的优势技术更多地转化制定成国际标准是彻底改变中国在国际标准化中的弱势地位的有力手段,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在加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扩大和加强宣传工作,动员和鼓励更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向各自对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申报争取更多的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
链接
我国在国际标准化中的弱势地位
据有关媒体报道:长期以来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始终把国际标准化战略放在本国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中,并通过承担ISO、IEC的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工作,控制国际标准化的技术大权,进而争夺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权,并以此赢得国际市场的主动权。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在ISO的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中,德国承担了132个,美国承担了131个,英国承担了109个,法国承担了85个,日本承担了32个;在IEC的TC和SC秘书处中,美国承担了31个,法国承担了31个,德国和英国各承担了25个,日本承担了IO个。我国自1978年加入ISO至今,所承担的ISO、IEC的TC和SC秘书处仅有5个,可见我国在国际标准化中的弱势地位是极为明显的。在区域标准化中,比如,德国、法国和英国就在欧洲三大标准组织中分别占有28%、22%、21%的份额。据资料显示,2000年德国标准学会(DN)82%的工作量是花在制定国际标准和欧洲标准,只有18%用于制定国家标准。
我国启动“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已从常规的质量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和品牌竞争演进到关键领域的标准竞争。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标准的弱势地位,积极探索建立我国新型的“国家技术标准体表”已成为当前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据悉,我国的国家技术标准化体系研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专家们对建立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提出的基本思路是:
一、建设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总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一个以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为核心、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自愿性标准为主体,与法律法规相配套,以实施监督为保障,政府授权,标准化管理,技术委员会具体组织,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
二、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总体定位
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起到基础性的技术支撑作用。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市场交易的契约基础;市场准入的技术依据;市场监管的技术支撑。
三、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总体架构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内容包括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推行体系建设两大部分,其中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建立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体系和完善自愿性标准体系,推行体系建设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体系、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