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分为以下22部分:
———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3部分:耳针;
———第4部分:三棱针;
———第5部分:拔罐;
———第6部分:穴位注射;
———第7部分:皮肤针;
———第8部分:皮内针;
———第9部分:穴位贴敷;
———第10部分:穴位埋线;
———第11部分:电针;
———第12部分:火针;
———第13部分:芒针;
———第14部分:鍉针;
———第15部分:眼针;
———第16部分:腹针;
———第17部分:鼻针;
———第18部分:口唇针;
———第19部分:腕踝针;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第22部分:刮痧。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1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5)归口。
本部分由广东省中医院负责起草,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北京薄氏腹针研究院参加起草。
本部分起草人:薄智云、符文彬、林超岱、张红林、王丽平、陈秀华、朱晓平、薄聪雁。
引 言
一般标准中所涉及的长度、宽度的计量都要求采用国际单位制,但是人体高矮胖瘦的差异很大,无法采用绝对的标准值描述针灸腧穴部位,只有通过等分折量的方法———骨度折量法描述腧穴部位,才能适用于所有人群和所有个体。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确定采用“寸”作为针灸经穴标准计量单位。因此,本标准的腧穴定位采用这种计量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