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的3.1~3.5、3.6.1~3.6.7、3.7、3.8、4.1、4.2、4.3.1、4.3.2、第5章、第6章、7.1、7.2、7.4、7.5、7.6、8.1、8.2、8.5、8.6及附录B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402—2003《客运地面缆车技术规范》。
本标准与GB/T19402—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名称由《客运地面缆车技术规范》改为《客运地面缆车安全要求》;
———删除了术语和定义(见2003年版的第3章);
———修改了线路坡度差的允许值,由±18%修改为±20%(见3.1.2,2003年版的4.1.1);
———增加了对法向加速度的要求(见3.1.5);
———修改了界限范围的要求(见3.2,2003年版的4.1.7);
———修改了最大运行速度,由10m/s修改为12m/s(见3.4,2003年版的4.2.1);
———增加了通过站房或进站时最大速度的要求(见3.4.3);
———修改了车厢有效面积,由0.6+0.16×n 修改为0.6+0.20×n(见3.5,2003年版的4.3.1);
———修改了线路计算和钢丝绳计算时的有效载荷(见3.6.2,2003年版的5.1.1);
———修改了动载荷系数,由1.2修改为1.3(见3.6.7,2003年版的5.1.5);
———对风载荷进行了修改,由运行时风压200Pa修改为0.25kN/m2,停运时风压1200Pa修改为0.8kN/m2(见3.6.6.1,2003年版的5.1.4.1);
———增加了对救援的要求(见3.7);
———增加了对自动运行缆车的要求(见3.8);
———修改了无极缠绕牵引索编接的要求(见4.1.3,2003年版的5.2.2)
———修改了钢丝绳抗拉安全系数,由6修改为5(见4.2.1,2003年版的5.2.3.1);
———增加了计算最大工作拉力应计入的力值(见4.2.3);
———增加了对站口导向轮直径与绳径比的要求(见4.2.5.6);
———增加了钢丝绳固定和连接的基本要求(见4.3.1);
———增加了牵引索卷筒上的绳卡的有关规定(见4.3.3);
———增加了浇注套筒的有关规定(见4.3.4);
———增加了夹板绳卡的有关规定(见4.3.5);
———增加了夹板绳卡滑动力计算方法(见附录A);
———增加了夹紧套筒的有关规定(见4.3.6);
———修改了对钢丝绳报废的规定(见4.4,2003年版的5.2.3.3);
———对驱动轮上力的传递增加了验算惯性力的有关要求,修改了校核防滑力的方式(见5.3.4,2003年版的5.4.3);
———增加了驱动轮许用摩擦系数的有关规定(见3.6.4.1);
———增加了对制动器要求的有关规定(见5.6);
———增加了对绳轮计算的有关要求(见5.7.2);
———修改了不设平衡索的限制要求(见5.11,2003年版的6.6.1);
———修改了张紧行程计算时钢丝绳永久伸长值,由5‰修改为3‰(见5.11.4,2003年版的6.6.4.1);
———增加了供电电源稳态电压值、稳态频率值的有关要求(见6.1.3);
———增加了安装维修开关有关要求(见6.1.8);
———增加了安装紧急停车按钮有关要求(见6.1.9);
———增加了主拖动装置启动的要求(见6.2.2);
———增加了线路安全回路的电源电压的要求(见6.4.2);
———增加了延迟触发紧急停车的要求(见6.4.3);
———增加了两站之间信号传递失灵时的要求(见6.5.3);
———增加了测试的有关规定(见6.6);
———增加了防雷击的安全要求(见6.8.7、6.8.8);
———增加了桥梁允许变形的规定(见7.3.7);
———增加了桥梁及基础设计工作寿命的规定(见7.1.3);
———增加了桥梁及钢结构进行疲劳计算的方法(见7.3.1);
———增加了对运载工具进行计算的要求(见8.2.2、8.2.3);
———修改了对碰撞力计算的要求(见8.2.1,2003年版的9.2.2);
———增加了不装设轨道制动器的有关规定(见8.6.1);
———增加了不利载荷情况下校核稳定性的计算式(见8.2.5.1);
———增加了轨道制动器检验的条款(见8.6.9);
———修改了对轨道制动器自动作用的超速值,由30%修改为25%(见8.6.2,2003年版的9.5.2);
———增加了对安装和试车的安全要求(见第10章、第11章);
———增加了每日检查、每月检查、每年检查内容的安全要求(见12.1.3、12.2.1、12.2.2);
———增加了无轨道制动器缆车维护的安全要求(见12.2.3)。
本标准由全国索道与游乐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0)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乔、黄鹏智、樊俊宏、刘旭升、温新婕、里鑫、黄越峰、李刚、云平、秦玲、牛东、王治军、闫登华、李越秀、王旭。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9402—2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