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
|
标准编号:GB/T 26229-2010 |
标准状态:现行 |
|
标准价格:200.0 元 |
客户评分: |
|
本标准有现货可当天发货一线城市最快隔天可到! |
|
|
|
|
|
本标准规定了一种无线网络的分布式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和物理层(PHY)。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的、便携的、移动的设备,这些设备主要工作在有限的个人空间(10 m 左右),提供最高可达480 Mbit/s的传输速率。 |
|
|
|
英文名称: |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Wireless high rate ultra wideband MAC and PHY specification |
中标分类: |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L79计算机开放与系统互连 |
ICS分类: |
信息技术、办公机械设备>>35.100开放系统互连(OSI) |
采标情况: |
ISO/IEC 26907:2007 MOD |
发布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发布日期: |
2011-01-14 |
实施日期: |
2011-05-01
|
首发日期: |
2011-01-14 |
提出单位: |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归口单位: |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主管部门: |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起草单位: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复旦大学、香港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所 |
起草人: |
刘培、徐平平、卓兰、郭楠、彭晓明、邹卫霞、张向东、黄振海、叶凡、毕光国、王银芳、胡亚楠、刘亮、丁泉龙、周正、安南德、陈宝善、林志伟、方祖圆、铁满霞、肖跃雷 |
页数: |
292页 |
出版社: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1-05-01 |
|
|
|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IEC26907:2007《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本标准与ISO/IEC26907:2007相比存在技术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进行了标示,附录I中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标准依据GB/T1.1-2000以及GB/T20000.2-2001进行编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附录E、附录G、附录H、附录I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复旦大学、香港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所。
主要起草人员:刘培、徐平平、卓兰、郭楠、彭晓明、邹卫霞、张向东、黄振海、叶凡、毕光国、王银芳、胡亚楠、刘亮、丁泉龙、周正、安南德、陈宝善、林志伟、方祖圆、铁满霞、肖跃雷。 |
|
|
前言Ⅴ
1 范围1
2 一致性1
3 规范性引用文件1
4 术语和定义1
5 约定4
6 缩略语4
7 一般描述7
7.1 PHY 一般描述7
7.2 MAC 一般描述7
8 PHY 层划分12
8.1 PHY 功能12
8.2 PLCP子层12
8.3 PMD 子层12
8.4 PHY 层管理实体(PLME) 12
9 信号的描述12
9.1 数学表达12
9.2 Tone?Nulling 13
10 PLCP子层14
10.1 PPDU 14
10.2 PLCP前导符16
10.3 PLCP头部27
10.4 PSDU 31
10.5 数据扰码器32
10.6 尾部位33
10.7 卷积编码器33
10.8 位交织35
10.9 预编码(可选) 36
10.10 星座图映射36
10.11 相关编码(可选) 38
10.12 OFDM 调制38
11 一般要求45
11.1 工作频段45
11.2 管道化45
11.3 物理(PHY)层时间参数47
12 发射机规范48
12.1 发送PSD 模板48
12.2 发送中心频率容限49
12.3 符号时钟频率容限49
12.4 时钟同步49
12.5 相位一致49
12.6 发送功率控制49
12.7 发射机星座图错误49
13 接收机规范50
13.1 接收机灵敏度50
13.2 接收机CCA 性能50
13.3 链路质量指示器50
14 测距和位置感知51
14.1 测距要求51
14.2 测距参考信号51
14.3 PHY 测距资源51
14.4 PHY 测距操作52
14.5 测距校准常量52
14.6 距离测量举例(资料性) 52
15 PHY 和MAC 的服务访问点(资料性) 52
15.1 一般MIB管理原语53
15.2 PHYSAP接口55
15.3 PLMESAP接口61
15.4 MAC 子层管理原语64
15.5 MAC 管理信息库(MIB) 64
15.6 MLMESAP接口64
15.7 MACSAP接口108
16 MAC 帧格式110
16.1 帧格式约定110
16.2 通用MAC 帧格式110
16.3 信标帧114
16.4 控制帧115
16.5 命令帧117
16.6 数据帧123
16.7 汇聚数据帧123
16.8 信息元素(IE) 123
17 MAC 子层功能介绍138
17.1 帧处理139
17.2 信标周期(BP) 146
17.3 优先竞争访问(PCA) 153
17.4 分布式预留协议(DRP) 159
17.5 设备同步166
17.6 分段和重组169
17.7 合并169
17.8 确认策略169
17.9 探针171
17.10 动态信道选择172
17.11 多速率支持172
17.12 发送功率控制172
17.13 功率管理机制172
17.14 ASIE 操作175
17.15 距离测量操作175
17.16 MAC 子层参数176
18 安全178
18.1 安全机制178
18.2 安全方式179
18.3 临时密钥181
18.4 帧接收步骤和重放保护机制185
18.5 SMS4?128CCM 输入18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MUX 子层18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MAC 层策略191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分配号文档197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MAC 测试矢量199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PHY 数据包编码实例208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超宽带(UWB)技术频率使用规定254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距离测量计算255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初始逻辑信道选择步骤259
附录I(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IEC26907:2007的技术性差异和原因262 |
|
|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6230-2010 信息技术 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接口规范(ISO/IEC26908:2007,MOD)
IEEE802.1D 媒体访问控制(MAC)桥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