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论述了国际标准的主要内涵价值:科学合理普遍适用;国际贸易准则;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与新技术载体;科技动态信息。文章还论述了ISO附加值。作者在本文最后着重指出,我国标准要走上国际,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迈上三个台阶:强制性标准转化为自愿性标准,生产型标准转化为贸易型标准,国家标准化与国际标准化同步。 关键词:国际标准;科学合理;国际贸易;新技术载体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514(2005)03-0001-05
当代世界经济经历着一场格局、体制、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布局的深刻变革,正在走向国际化、网络化和自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离不开标准国际化,标准的国际化不断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出于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逐步实行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整合的战略;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取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本国经济,与国际接轨,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采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在技术经济发展中到底有哪些价值呢?试谈一点个人的肤浅看法。
所谓国际标准,按我国标准化管理机构所下定义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通讯联盟(ITU)所制定的标准。本文所说的国际标准只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标准。
1 科学合理普遍适用
国际标准是自愿性标准,除了具有自愿性标准的属性外,还具有国际标准化过程中所附加的内涵价值。国际标准第一个突出的内涵价值是具有其他标准难以比拟的科学合理普遍适用性。其体现和特征有:
(1)ISO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就是使“全球每个角落都能接受一个标准、一个试验方法和一个合格评定程序”。这个目标成了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最终追求点。
(2)ISO是一个庞大的国际组织,有技术联合国之美称。ISO有成员国146个,其中99个正式成员,36个通讯成员和11个订户成员;国际联络组织581个。下设2952个技术组织,其中190个技术委员会(TC), 544个分委员会(SC), 2188个工作组(WG)和30个特别研究组(SG)。有37个成员国承担TC和SC秘书处技术管理和服务。每年参与工作的技术专家和标准化专家有30000多个。
(3)ISO有一个公平的协商机制。ISO为全世界标准化专家提供一个国际标准化的领先平台,自愿参加,反复协商,取得一致。全世界的企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都有机会参与和反映自身意见和利益。
(4)ISO有一个公正的制定程序。从国际标准的提案(NP)、准备(WD)、委员会(CD)、征询(DIS)、批准(FDIS)和出版共分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遵循公开,公平合理原则,充分协商讨论,取得一致意见,保证了最终标准文本的技术性和适用性。
ISO的整个体系能保证制定出来的国际标准具有科学合理性,覆盖面大,适用性强。1)国际标准保障技术进步,不至于因为某些指标规定的太死而妨碍技术发展。2)国际标准满足用户需求,提高整体工业质量。标准的价值不单纯在于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要保证服务质量,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性能的发挥以及显示出来的经济效益,用户关心的是产品质量要适当,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指标。所谓高水平的标准不仅在于保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质量不足的问题,还在于不致于出现质量过剩的现象。从经济效益看,高水平的标准应能保证生产成本与产品使用性能达到最佳平衡。3)国际标准促进生产发展,适应产品结构多样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 国际贸易准则
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的准则,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金融国际化、贸易自由化和生产经营跨国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三个组成部分,而贸易自由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国际标准有能力成为统一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技术准则。
(1)ISO制定国际标准的宗旨有三:促进全球贸易;提高质量,改善安全和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合理使用国家资源;全球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为用户服务,将促进国际贸易列为ISO的第一宗旨,这也是国际标准主要内涵价值所在。
(2)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WTO/TBT协议规定:无论技术法规、标准,还是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都应以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相应国际标准、导则或建议为基础。国际标准是跨国家、跨地区制定出来的标准,具有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的功能。
(3)国际标准可以为政府直接采用为技术法规,也可以被技术法规引用,支撑技术法规。
(4)国际标准体系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如果一种商品一旦被纳入国际标准,该商品不仅能占领市场、站稳市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垄断市场。
发展中国家应该抓住国际标准化规范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机遇,打开国际市场的技术通道。
3 先进技术与新技术载体
3.1 先进技术载体
国际标准是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文献,反映当代世界生产技术水平。
(1)国际标准是各国标准化机构经过反复协商一致的产物。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还没有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发挥作用,因此,实际上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标准和区域性标准互相取长补短协调而成的。无疑,国际标准继承了先驱标准的先进性。经济发达国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5个国家承担了1954个TC和SC秘书处和WG召集人,占2952个 ISO技术组织的66.2%,其中美国(ANSI)承担了608个占20. 6%,德国(DIN) 481个,占16.3%,英国(BSI)445个,占15.1%,法国(AFNOR)264个,占8.9%,日本(JISC)156个,占3%。按承担 TC/SC技术秘书处数量和资助额计算,德国(DIN)在ISO中的贡献率为19%,英国(BSI)为17%,美国(ANSI)为15%,法国(AFNOR)为12%.可见,美、德、英、法、日五个经济发达国家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起主导作用,国际标准基本上反映了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
例如,不锈耐热钢牌号国际标准主要采用了美国大多数先进牌号,同时也采纳了其他发达国家的少数牌号。因此不仅先进,而且通用性强。又如,碳素结构钢国际标准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经济发达国家智慧积累的大型基础标准,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采用为国家标准GB700-1988“碳素结构钢”,但是由于当时认识问题和受技术管理、工艺设备、传统习惯的影响,只是参照采用。即使是参照采用,也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2003年重新立项修订。这次修订在牌号、质量等级、成分、性能等与国际标准一致,减少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
(2)国际标准体现技术发展方向。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有指南和程序以便各国标准化专家在最初选择工作项目和开辟标准化新领域时,注重技术发展方向,保证国际标准的先进性。例如,ISO在讨论起草一般用途非合金钢丝绳特性的国际标准时,以当前国际上先进生产水平为基准,考虑发展方向,淘汰了一些国家标准中点接触结构,规定丝接触结构。国际标准这一规定向我国提出了改造落后钢丝绳生产工艺的任务。
3.2 新技术载体
国际标准有时以专利技术为依托,与专利文献是孪生姊妹,是新技术载体。
标准化是按照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经过朝气蓬勃的初发阶段(或称之为技术进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技术革命群)后,强烈要求稳定其领域,以便更好地发展和推广使用,产生社会效益,这种稳定作用是通过标准化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当新技术出现后需要稳定领域的愿望被有足够经验建立实施方法所平衡时,标准化才能出现。因此标准化必然滞后技术进步一段时间,滞后时间的长短反映了标准化的水平。如果滞后时间过长,新技术就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以致出现“搁浅”或“夭折”。当今世界提倡标准先行,用标准引导、开发与规范市场。如果标准化在新技术的初发阶段就出现,标准则成为新技术载体。
1)ISO为新技术标准化提供了国际平台,新技术可以通过国际标准化程序直接制定为国际标准或文本,改变了过去一项新技术出现后,总是要先制定试行技术条件,然后进入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经过一个漫长的标准化路程,技术已经老化了,才能在全国或全世界推广的局面,大大缩短了标准化滞后新技术出现的时间,几乎做到国际标准化与技术同步发展的程度,使国际标准成为新技术的载体。
2)经济发达国家出于争夺国际市场,首先抢占高新技术标准制定权,为此把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标准草案提交国际标准化组织,保持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同步发展,有的国家甚至将科研论文和调研报告献出,因此国际标准往往出现超前量。这种超前量起有稳定和扩大技术领域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专利的功能,填补技术空白。例如,在19世纪80年代ISO已将生产船舶,海上采油平台和压力容器用承受厚度方向应力的厚度方向性能钢板制定成国际标准。当时我国对该项技术毫无认识,经过多年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掌握了该种钢板的生产技术要求,检验方法以及标准制定依据。
3)ISO/IEC设有联合专利工作组,对专利权作了明确定义,提出标准中有关专利权的声明程序,以便在标准制定早期阶段协调标准的专利问题。就标准本身而言,不具备任何垄断的特征,但当吸纳了具有排他性的专利权之后,就具有了市场垄断的属性。如果一项专利被纳入标准,则代表着该技术在市场上得到认可,从而形成较大的技术门槛与经济上的准入约束。这就是说标准成了专利技术的载体。
3.3 先进管理经验的凝聚
国际标准是先进管理经验的积累,凝聚生产者、用户、科技工作者智慧。
l)ISO 9000系列标准为全球质量管理作出重大贡献。1987年,ISO制定发布了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积极采用,并被人们称为“ISO 9000现象”。ISO 9000凝聚了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生产者、用户、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积累的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智慧。据统计,ISO 9000系列标准已被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化为本国和本地区标准。ISO 9000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国际标准化活动已从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及产品标准三大传统领域,迈向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与认证,为全球经济质量管理作出重大贡献。
2)ISO 14000系列标准为全球人类生命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作出重大贡献。继ISO 9000系列标准之后,1996年ISO又制定发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国际标准化与认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ISO发布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与经合组织(OECD)提出的“可持续增长”是一脉相承的。所谓可持续增长是指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平衡的经济运营,要实现OECD制定的“环境战略”目标,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剥离之间的矛盾是很关键的。ISO 14000为全球环境保护和控制环境恶化提供了衡量标准和认证制度,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手段。目前,ISO 14000标准已被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ISO 14000标准的发布,揭开了ISO发展盛世,为全球循环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作出重大贡献。
4 动态信息价值
国际标准是动态科技信息库,是平衡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桥梁。
标准不是技术原封不动的复制品,而是经过“化”的过程上升为理论的结果。因此,标准化的技术价值除了体现在技术凝聚的标准之外,还表现在稳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过程之中。国际标准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宽广体系,国际标准化过程是公开自愿参加,公平竞争,通过公正的程序,反复协商一致的自愿性标准化过程,其动态信息宽广、丰富、先进程度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化信息库都无法比拟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标准化过程实际上是技术领域稳定过程的延伸,是技术转让的过程。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世界总存在着一种趋于平衡的趋势,在这种平衡的过程中国际标准化起着桥梁作用,技术后进的国家或地区将是收益方。
1)经济发达国家为了把本国标准纳入国际标准,想方设法说明各自的标准的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往往出现争论。从争论中,发展中国家可以看准技术发展方向。
2)在国际标准化论坛上,标准信息的交流往往涉及到实际的专有技术和生产诀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拿钱买不到的。
3)借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之际,以秘书处名义进行拜访式考察,这种考察容易得到真正的技术信息。
5 ISO附加值
国际标准化与国家标准化几乎是同时出现,都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1836年10个工业发达国家在德累斯顿召开了世界上第一次标准化国际会议,讨论了材料的统一试验方法。不久创立了国际材料试验协会,为一些国家标准化机构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898年美国成立了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现在称之为 ASTM国际组织。1901年先后诞生了英国标准学会(BSI)的前身工程标准委员会(ISC)和美国国家标准局(NBS)。1906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1917年德国,1918年法国与1921年日本三国的国家标准化机构相继成立。1928年在布拉格成立了国际标准化协会(ISA),这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前身。由于二战中断了国际标准化工作。1944年18个同盟国家组成了临时标准协调委员会(UNSCC),代替ISA。l946年10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国家在伦敦决定成立新国际组织,于是1947年2月23日正式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1836年国际标准化启迪至今有170年,即使从1947年算起也有近60年的发展史。60年来国际标准化的蓬勃发展,建立了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先平台,自愿性国际标准制定体制,公开透明的技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公正公平协商一致的制定程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国际标准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铸造了世界名牌“ISO”国际标准,赋予国际标准难以估价的附加值。
ISO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数目非常大的国家成员(146个成员国),并且仍在不断增加;范围非常广的官方和非官方的国际联络组织(581个);制修订了 14941个具有ISO附加值的国际标准。
ISO附加值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1)建立国际协商机制过程中所获得的公认的经验;2)ISO已成为世界名牌,并且得到广泛认可;3)覆盖各行各业的标准化范围、国际标准(和其他文本)范围宽广以及跨部门协商一致;4)具有坚固的国家成员基础,这就确保了制修订国际标准所要求的条件:广大的积极参与者参与;充分协商一致;广泛传递文件;市场需求反馈;5)在国际和区域两个层面上拥有宽广的网络;6)具有提供支持技术法规的国际标准的能力;7)具有制定合格评定用标准和指南的主导地位;8)具有利用IT手段制定和传递标准的主导地位。
6 我国标准国际化
国际标准需要通过国家标准在全世界得到采用,国家标准要走上国际,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或整合,国际标准全球覆盖与国家标准国际化也是当前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标准国际化需要迈出三大步:
(1)强制性标准必须转化为自愿性标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标准化管理体制也在发生转化,强制性标准正在分化成技术法规与自愿性标准。只有自愿性标准化体制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标准化体制和标准体系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转化。看我国标准化体制是否转化完成,有这样几个标准:1)在政府领导或支持下以协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管理体制是否形成;2)开放式的自愿参加的技术委员会标准制定体制是否全面启动;3)标准立项和计划是否来自于市场;4)公开透明、科学公正、公平合理、协商一致的标准制定程序是否真正得到执行。
(2)生产型标准必须转化为贸易型标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标准主要为生产服务,是生产依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标准为市场服务,为用户服务,是贸易准则。我国标准正在由生产型向贸易型转化,什么时候转化完成也有几个标准:l)标准化工作是否以市场为导向;2)用户是否真正参加制定标准;3)用户的意见是否在标准中得到反映;4)标准是否成为国内外市场中进行贸易的准则。
(3)国家标准化应该与国际标准化同步。要做到与国际标准同步,必须做到:1)打造中国标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李忠海主任为中国标准化指明了突出四个强调的发展方向:“强调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利益,强调标准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强调有效地占领并扩大国外市场和有效地规范国内市场,强调标准以成熟技术为核心和以专利战略为依托,充分发挥标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做到这些,需要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协会主导,企业主体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自愿性标准体系;在我国能够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域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在我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域应该按照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多数利益方同意的原则”制定标准;加强科研工作与标准研制工作的协调,增加标准自身的竞争力,使之真正成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提高标准整体水平,以适应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发展需求。2)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国际标准化工作也要以企业为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多参与立项、起草、研究、试验,跟踪制定的全过程。3)做好承担的ISO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秘书处控制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动权,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国际标准中多反映我国企业的利益,将我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例如我们利用承担的ISO/TC17/SC17盘条与钢丝产品分委员会已经制定了4个制丝用盘条和3个弹簧钢丝国际标准,反应了我国利益,2004年又将我国 GB/T14981“热轧盘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和GB 14450“胎圈钢丝”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但是,我国目前只承担了11个秘书处,ISO在冶金领域有40多个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我们只承担了3个,与世界产钢大国极不相称,应该多承担一些秘书处工作。为此,我们正在努力得到企业和政府的支持,争取再承担一些,为我国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作出贡献。4)积极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转化我国标准为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分为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以及管理标准4大类,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都是我国可以等同采用的,产品标准可以根据国情采取等同、修改的方式采用。通过采用可以改变我国强制性属性为自愿性属性,将国际标准的附加值转移给我国标准,增强我国标准的内涵价值,提高我国标准在国际市场上的适应性。在采用国际标准为我国标准的同时,逐步加大转化我国标准为国际标准的力度,增加我国标准在国际标准中的份额。转化我国标准为国际标准的途径有:l)强化参与国际标准的立项工作,力争将我国需要打开国际市场的产品的标准纳入国际标准;2)注重将我国掌握核心技术领域的标准和专利技术的标准作为提案,提交ISO制定国际标准;3)我国承担的国际秘书处注重我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工作。
综上所述,国际标准具有科学合理普遍适用性,是国际贸易准则,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生产技术水平,而且是新技术载体,凝聚着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生产者、用户、科技工作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智慧,是动态科技信息库,起有平衡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桥梁作用,各国采用后会赋予很高的附加值。我国标准要走上国际,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或整合,迈上三个台阶:强制性标准转化为自愿性标准,生产型标准必须转化为贸易型标准,国家标准化应该与国际标准化同步。这样,我国标准化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腾飞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