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标网 回首页
标准分类  最新标准New!  标准公告 标准动态  标准论坛
 高级查询
帮助 | 登录 | 注册
查标准上工标网 免费查询标准最新替代作废信息
 您的位置:工标网 >> 标准动态 >> 标准新闻 >> 新闻内容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作者: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基础标准化研究所所长 于欣丽     来源:新浪科技     更新时间:2005-05-19       评论: 0

  2003年7月,北京市被科技部确定为技术标准试点城市,此后北京市以“奥运与技术标准”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重点工作。2005年3月,北京市科委组织“北京信息技术标准战略与策略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地区的技术标准状况和技术标准联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研与考察。

  调研归来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基础标准化研究所于欣丽在深入分析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撰写了系列研究报告,提出了我国和北京市的技术标准战略与策略。

    一、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加强,技术标准以其具有的“透明度、开放性、公平性、协商一致和适应性”特征,成为推动产业技术和专利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的重要工具,致使技术标准的竞争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焦点。据统计,在德国工业领域,通过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的协调和整合,技术标准所产生的增加值,约占整个GDP的26%,仅次于通过资本投入所产生的增加值,而专利所产生的增加值仅为3%。因此,产品尚未商业化之前,有关技术标准之战就已如火如荼。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确立标准化战略时,都竭力将与本国产业相关的技术要求转化为“国际标准”作为其基本内容。

  (二)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技术标准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催化剂。通过将科技成果置于标准之中来指导生产,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新产品进而形成产业,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信息化、工业化的良性发展。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可以形成专利,企业可以将其纳入企业标准,使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效益。

  第二,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推动着科技进步。随着市场准入标准的不断提高,可以引导相关方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难关,加快生产技术的更新速度,缩短新产品试制周期和生产准备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推动科技进步。

  第三,技术标准体系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与资源和环境有关的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实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

  先进的技术标准体系将对社会产生良性的技术导向作用,引导资金流向和市场取向,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例如,通过提高标准的技术指标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可以使落后产品无法进入市场,促使落后的技术和装备被淘汰。因此,建立和健全国家技术标准体系,运用标准的手段,将有利于淘汰落后的产品、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推广先进技术,使国家产业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从而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四)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促进国际贸易与交流的有效措施

  技术标准在现代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中的主要作用包括:推动作用、协调作用、保护作用和仲裁作用。技术标准体系通过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最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标准是随着人类社会交流和贸易活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交流领域和范围的扩大而发展。正是因为有了标准,社会化生产、跨国经营、经济全球化才能形成。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在出口贸易中面对由发达国家制定和设置的以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为基本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这就必须在WTO框架内,充分借用技术标准手段,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强化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地位,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适应于进口贸易的需要,应充分利用WTO有关协定的例外条款,结合国情,成体系地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技术标准,以及建立快速检验检疫的手段,为我国的消费者利益和比较优势产业提供保障。

  (五)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技术依据

  技术标准规定了产品质量及其性能、试验方法等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指标,技术标准是产品合格与否的判据,是产品能否获得市场准入的关键。依据技术标准可以鉴别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因此,系统完善、科学合理的国家标准体系是国家质量监督与管理部门评定产品质量、规范市场行为的重要依据,为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管理体系奠定基础,提供技术依据和支撑。

  二、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的问题与对策

  (一)国家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标准的市场适用性差

  首先标准立项的动因不完全来自市场和企业,不能及时、充分地反映市场需求,由此造成了技术标准的市场适用性差,具体表现在:

  (1)标准的制修订严重滞后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技术标准总体水平偏低;

  (3)存在标准之间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

  2、标准制修订及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低,不能适应社会各方需求

  ——标准的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等各个工作环节,基本上尚停留于纸介文件形式;

  ——标准的批准、发布、修改、出版、发行等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传递速度慢,网络不够畅通,数据更新周期长;

  ——标准贯彻执行情况和标准需要修订的信息不能及时全面反馈;

  ——标准的电子版本还未能全面推行,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文本数据库,远不能满足查询、检索的需要。

  3、标准化人才短缺和制修订标准经费严重不足

  当今社会转型期间,我国标准化工作领域所需的专门人才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原有标准化工作人员知识老化、年龄偏大且外语水平普遍偏低;“青黄不接”的现象相当普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并能够参加和担纲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人才紧缺。

  (二) 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1、传统观念亟待更新

  我国逐步探索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标准的管理部门对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在市场监管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科技创新、保障安全生产、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2、法律法规滞后

  《标准化法》发布于1988年,立法宗旨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标准化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该法也就不可能反映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更不可能满足加入WTO后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

  3、管理模式僵化

  一是标准化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由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若干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是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这种多头管理的局面往往造成权力重叠、职责不清。

  二是管理职责交叉,各方坚持本位利益。行业与行业、行业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管理范围往往重叠、交叉,针对同一项标准化对象,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地方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具体内容经常产生矛盾和重复,使技术标准成为部门和地方利益保护的一种形式。

  4、运行机制落后

  我国目前标准制修订主要环节,包括立项、征求意见、审查、发布、维护等都不能保证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公平、公正、透明和协商一致。

  5、缺乏经费投入机制

  从经费投入机制来看,美国、日本和欧盟都有固定的模式。政府投入、会员会费、资助费和标准发行及服务收入等,每年都有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我国政府投入较少,会费一般都由各标委会收取作为活动经费,资助费很少,而标准发行费用也基本上没有用于标准的再生产。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和预决算制度,主要靠有限的标准补助费支撑。

  (三)产生的重大影响

  我国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对我国的产品出口、产业安全、结构调整和规范市场秩序、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等,都产生明显的影响。

  1、国内市场面临极大的冲击和威胁;

  2、严重制约我国的产品出口;

  3、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秩序完善;

  4、影响了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

  (四) 建设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1、法律法规保障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标准化工作存在的大量问题都集中体现在现行的标准化法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修改《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势在必行。

  2、 资金保障

  (1)理顺投资渠道,实行全周期预算

  在国家财政预算中设立技术标准专项资金,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渠道,用于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对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实行全周期预算,体系建设和体系运行等经费统筹考虑。对政府需要支持的标准,以标准研制经费代替标准补助费,确保政府投入的力度和有效性。

  (2)鼓励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在充分发挥中央政府财政投入主导作用的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激励机制,出台鼓励多方投资的相关政策,运用市场力量吸引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以及国外投资者的资金投入。

  (3)加强投入的科学决策、健全监督机制

  按照严格的程序,在充分做好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项目遴选和立项、建设等决策,强化专家委员会在投入决策中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建设与运行经费使用监督评估制度,强调评估程序的制度化,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后续资金的投入。

  3、人才保障

  (1)建立技术标准人才使用与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标准化事业发展的人才评价方法,吸引和稳定一支技术标准的研发队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2)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队伍素质

  将技术标准人才的培养计划,尤其是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培养计划纳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并建立经常性、普遍性的人员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标准化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

  4、信息化保障

  国家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将技术标准信息资源、信息加工、信息服务与网络技术进行总体整合的系统工程,通过连接各省市标准情报部门,成为全国范围共享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应将建设国家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纳入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统筹安排。

 

 【返回新闻首页】【关闭窗口】【发表评论(0条)
 
相关新闻
·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新动力
2005年
·《冰片糖》、《甘蔗糖蜜》行业标准审定会召开
·今年33项石油化工国家及行业标准将制修订& ·努力做好纳米材料标准化工作 促进
·欧日酝酿新标准 筑高“绿色壁垒” ·澳大利亚发布儿童约束系统标准
·ISO/IEC发布信息技术标准 ·ASTM国际组织成立两个新的技术委员会
·正确看待果冻新标准修订 ·北京市应对技术标准引发贸易纠纷对策研究
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册>>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推荐资讯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2402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2401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2404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2403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2405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2406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2407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2408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2409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2410号
热点新闻
交通运输部发布9项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国家标准发布,对层高、电梯设置、隔声
国家标准委发布《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
我国今年拟制修订41项数据领域国家标
新修订发布的19项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专
《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管理规定》修订发布
前2月我国新增发布“两新”领域国家标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50项新食品安全国
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落地,有哪些
一图读懂 | 《自然人网店管理规范》
图片新闻

生活家电全面升级 标准助力门槛提高

数码相机有效像素国家标准近期出台

慕思助《软体床》标准看齐世界水平

新《电梯技术条件》国家标准于3月1日
专题新闻
· 思念三鲜水饺惊现病原菌
· 2011世界标准日专题-国际标准树立
· 天宫一号倒计时将实现首次空间对接
· 依据四项指标 严打“地沟油”
· 月饼出现双向标准 深陷枧水之困
· 名牌运动服含毒 可致性早熟
· 血燕亚硝酸盐严重超标
· “化学酱油”专题 酱油再遭质疑门
· 肯德基醇豆浆遭质疑
· 染色馒头泛滥 食品标准空白多
· 雀巢等知名婴儿食品陷入安全门
· 节能灯不合格 标准门槛低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使用条款
QQ:1197428036 992023608 有问题? 联系在线客服
Copyright © 工标网 2005-2023,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