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汽油质量标准分为美、欧、日、《世界燃油规范》四大标准体系。
1.美国的汽油标准
美国目前关于汽油的标准有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的D4814-2003、美国22州新配方汽油标准、加州CaRFG3标准。在这三类汽油规格标准中以ASTM标准最宽松,加州标准最严格,其限值变化最大的是硫含量。ASTM D4814-2003要求硫含量不大于1000µg/g,对苯含量、烯烃含量和芳烃含量则没有加以限制。美国加州现行汽油质量指标执行硫含量不大于15µg/g,苯含量不大于0.7%,烯烃含量不大于4.0%,芳烃含量不大于22%,蒸气压不高于48.3kPa的标准。现行的加州汽油标准比2006年执行的联邦标准还严格。
美国联邦汽油标准将于2006年开始执行硫含量不大于30µg/g,苯含量不大于1%,烯烃含量不大于10%,芳烃含量不大于25~30%,蒸气压不大于51.7kPa的具体指标,从而进一步经济合理的降低汽车污染物排放。
2.欧洲的汽油标准
EN 228汽油质量标准是欧洲统一实施的汽油标准。EN 228标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限定了密度、辛烷值以及硫含量、苯含量等指标的最大值。第二部分根据气候和季节将汽油的挥发性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分别执行。由于欧洲国家较多,具体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在满足欧洲统一法规的大前提下,又制定了符合自己国情的实施标准。
为了进一步降低汽车污染物的排放, EN 228-2002汽油质量标准(与欧Ⅲ排放法规相对应),将汽油硫含量降到150µg/g、芳烃含量降到42%、要求苯含量不大于1.0%,铅含量不大于5 mg/L,并对各种氧化物的含量加以限制。
2005年,欧洲将开始执行欧Ⅳ排放标准,将清洁汽油中的硫含量降为50µg/g,芳烃、苯、烯烃含量分别降为35%、1.0% 和18%。2007年10月1日起推行无硫汽油,使硫含量低于10µg/g,并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强制执行此指标。
3.日本的汽油标准
1987年日本统一实现了普通汽油无铅化,成为全世界最早实现汽油无铅化的国家,目前也是生产清洁汽油的先进国家,所执行的JIS K 2202汽油规格标准。
日本 JIS K2202-1999标准依据汽油的辛烷值(研究法)将汽油分为两级,标准要求硫含量不大于100µg/g,苯含量不大于1.0%,并对MTBE的含量加以限制。 2005年,日本汽油标准将达到硫含量50µg/g,芳烃含量42%,苯含量1.0%,烯烃含量10%的指标,并计划到2008年全国统一执行硫含量为10µg/g的超低硫汽油标准。
4. 《世界燃油规范》
《世界燃油规范》是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AAMA)、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根据所属的30个汽车公司的研究成果联合发表的,主要是汽车制造商和发动机制造商针对环保要求,对汽车燃料提出的基本要求。世界燃油规范要求清洁汽油降低硫含量,减少尾气中SOX的排放,抑制尾气转化器中催化剂中毒;降低烯烃含量,避免发动机进油系统和喷嘴堵塞,减少发动机进气阀和燃烧室中生成沉积物,减少汽车尾气中1,3-丁二烯的排放,避免汽油辛烷值分布不均;降低苯和芳烃含量,减少致癌物;降低蒸汽压和T90,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毒物(TOX)的排放;提高辛烷值,提高汽车动力性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002年12月,世界燃油规范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将无铅汽油标准正式划分为四类:
Ⅰ类:汽车市场对排放污染控制没有或极少要求,主要考虑汽车或发动机本身的技术状况。
Ⅱ类:市场上有严格的排放控制和其它要求, 例如美国的Tier0或Tier1,EU I或EU II法规,以及类似排放控制水平的市场要求。
Ⅲ类:市场上有更超前的排放控制要求和其它要求,例如美国加州LEV、ULEV和EU III或EU IV法规,以及类似排放控制水平的要求。
Ⅳ类:无硫燃料,满足最新汽车排放控制技术,实现超低排放。例如美国加州LEV-II、US EPA Tier 2和EU IV法规,以及类似排放控制水平的要求。
《世界燃油规范》不允许汽油中加入含有锰、铅等金属的添加剂,并根据不同的类别对硫、烯烃、芳烃和苯的含量分别加以限制,其中硫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世界燃油规范》不仅对汽油的组分有限制指标外,还对汽油的性能评定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5 美、欧、日及《世界燃油规范》汽油主要指标比较与趋势
美、欧、日汽油标准的发展基本代表了世界汽油发展的主流,其标准被许多国家引用。各类清洁汽油标准的主要控制指标见表。
国外清洁汽油标准比较
项目 |
美国22个州
新配方汽油 |
美国加州新配方汽油 |
欧盟清洁汽油 |
日本清洁汽油 |
世界燃油规范 |
2000
年 |
2004~
2006年 |
2003年 |
2000
年 |
2005
年 |
2010年 |
2000年 |
2005年 |
第3类 |
第4类 |
硫,µg/g 不大于 |
140~170 |
30 |
15 |
150 |
50 |
10 |
100 |
50 |
30 |
无硫 |
烯烃,m% 不大于 |
10 |
6-10 |
4.0 |
18 |
18 |
18
(待批) |
10.0 |
10.0 |
10.0 |
10.0 |
芳烃,v% 不大于 |
25~30 |
25 |
22 |
42 |
35 |
35
(待批) |
42 |
42 |
35.0 |
35.0 |
苯,v% 不大于 |
1.0 |
1.0 |
0.8 |
1.0 |
1.0 |
1.0
(待批) |
1.0 |
1.0 |
1.0 |
1.0 |
蒸气压,kPa 不高于 |
北方56南方50 |
51.7 |
48 |
60~70(冬) |
60~70(冬) |
— |
44 |
44 |
— |
— |
辛烷值(RON/MON) |
95/85 |
95/85 |
95/85 |
95/85 |
95/85 |
95/85 |
96 |
96 |
91.0/82.5 |
91.0/82.5 |
从表中比较可看出,各国清洁汽油质量指标变化最大的是硫含量限值,从170µg/g降到最低10µg/g或无硫,其次是烯烃含量和芳烃含量限值,烯烃含量从18%降到4.0%,芳烃含量从42%降到22%。以2005年为例,美国汽油标准对硫含量、芳烃含量和烯烃含量的控制指标最严格,欧盟和日本对硫含量要求一致,均不大于50µg/g,但烯烃和芳烃含量要求不一致。日本要求烯烃含量不大于10%,严于欧盟的18%,而芳烃含量不大于42%的控制指标又比欧盟35%的指标宽松。虽然各类汽油标准之间具体限值还有差别,但是整体趋势是限值越来越接近,因此降低硫含量,降低烯烃含量和芳烃含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排放污染物是促使各国汽油质量标准不断提高的主要动力。
6.我国汽油标准的差距
针对世界环保要求的大趋势以及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事实,我国在提高汽油质量和标准制定上可以说是跳跃式前进的,牌号升级、无铅化和组分优化同步进行。
我国汽油无铅化的步伐很快,截至2000年底,全国汽油无铅化率已达到99.97%,基本实现了车用汽油无铅化。在实现车用汽油无铅化后,为了进一步降低硫、芳烃、烯烃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我国于1999年12月28日颁布了《车用无铅汽油》质量标准(GB 17930-1999),并于200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
尽管我国制定了新的汽油标准,提高了规格指标,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目前以《世界燃油规范》作为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对比参照标准,根据《世界燃油规范》,若要达到欧洲Ⅰ号排放标准,需要使用《世界燃油规范》中定义的Ⅱ类汽油,《世界燃油规范》Ⅱ类汽油要求硫含量不大于200µg/g,烯烃含量不大于20v%,而我国目前汽油标准为硫含量不大于800µg/g,烯烃含量不大于35v%,其指标与Ⅱ类汽油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我国汽油新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相比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1).蒸气压分级不细、数值偏高,国外(如欧洲)严格的标准是按不同的季节和地区确定上下限,而我国只按季节规定了上限;
(2).苯、烯烃和硫的含量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美国EPA要求汽油硫含量不超过170µg/g,烯烃含量不大于35%,苯含量不大于2.5%,而我国汽油控制指标为硫含量不超过800µg/g,烯烃含量不大于10%,苯含量不大于1.0%;
(3).对含锰金属抗爆剂(MMT)的要求不严。《世界燃油规范》明确规定不允许加入MMT,MMT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国家都已禁用,而我国还在使用,锰含量控制指标为0.018g/L;
(4).对添加清净剂的要求不全面,且无相关控制指标,目前尚无法检验是否加了清净剂,也未明确是在生产还是在销售环节加剂。
另外国际上通常对燃料有组分指标要求外,对燃料的性能指标也有严格要求。对Ⅱ类汽油来说有四点:一是燃油喷嘴清洁度,要求流量损失最大不超过5%; 二是进气阀沾滞,要求能够通过;三是进气阀清洁度,要求不超过平均100mg/阀;四是燃烧室沉积物,要求不大于140%。性能评定是衡量汽油品质的重要一环,但我国在汽油性能评定标准方面尚是空白,各地技术监督局无法实施监控。
我国汽油硫含量低,芳烃含量相对较低,但烯烃含量高、蒸气压偏高,氧化物含量低,辛烷值分布差。在实现车用汽油无铅化后,大幅度降低苯、芳烃、烯烃和硫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提高车用汽油的质量,将是今后主要面临的问题。
|